流言
微博上曾流出一条新闻,昔日超女王贝去武汉某整形医院做瘦脸手术(颧骨和下颌角),在做下颌角的过程中,“由于主刀医生操作不当,致使下颌手术部位出血,血液通过王贝喉部进入气管,造成王贝窒息,由于磨骨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等到医生意识到问题的时候,王贝已经处于休克状态。”之后,王贝被送到武汉161医院抢救,但“由于耽搁的时间过久,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宣布死亡。
真相
这个流言是真的!面部整形手术致人死亡虽然可能发生,但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完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经验。由于面部整形手术难度很高,一个医生从整形学校毕业后,至少还需要10年以上手术经验。然而由于整形市场缺乏监管,造成市场混乱、滥竽充数。
论证
一个面部整形手术竟然会导致病人呛血而死?整形手术的风险竟有这么大吗?
责任不在主刀医生
“不会的。”对于这个问题,爱读者流言蜚语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主治医师李斌斌:“这样的死亡事故一般都不可能发生。”他表示,面部整形手术致人死亡,就像一个人坐公交车时突然从车窗中掉出去不幸摔死,不能说它绝对不会发生,但却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另外,从现有资料来看,“这起手术事故的责任不在主刀医生,而是麻醉师”。李斌斌解释说,全麻手术中,主刀医生只负责做手术,病人安全则由麻醉师来负责,如果麻醉师做好了呼吸道管理,那么术中出血是不可能流进气管里把病人溺死的。
手术依靠医生经验
面部整形手术最常做的几个地方是颧骨、下颌角和下巴。其中下颌角做得最多,而下颌角手术也是相对比出血量较大的一项整形手术。
做下颌角手术,就像做石雕一样,先锯下“多余的”骨头,然后再把边缘打磨成型。由于口腔内血管、肌肉密布,在切割和打磨的过程中,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大出血。
除了大出血,下颌角手术中其他潜在风险还包括:下颌骨骨折和邻近组织损伤(如腮腺导管)。
“但实际上,这些风险在有经验的大夫那里并不容易发生。”在接受爱读者流言蜚语采访时,李斌斌强调:“因为经过多年积累,下颌角手术目前技术成熟,只是一项常规手术。”
在李斌斌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粗略估计,近来每年做下颌角整形手术的都在500人以上。手术事故比例很低。
整形市场缺乏监管,滥竽充数
李斌斌在采访中对爱读者流言蜚语说,在各类常规整形手术中,“主刀医生不熟练”是发生手术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而它背后的根源,是整形手术利润高、却缺乏监管,造成市场混乱、滥竽充数。
在卫生部出台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中,涉及面部骨骼的颧骨降低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和上下颌骨其它成形术都是“操作过程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的”四级(最高级)美容外科项目。因此这类项目按规定只能在三级整形外科医院,以及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院进行。
然而一台下颌角手术3万,一台颧骨手术5万……巨大的利润让无数人涌进整形行业。据粗略估计,仅北京市,做颌面部整形手术的大小医院、美容院就有超过2000家。“中国做整形手术的人数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可中国的手术能力显然远远排不上世界第二。仅仅从医生的角度来说,由于面部整形手术难度很高,所以一个整形医生从学校毕业后,“至少还需要10年以上手术经验,才能操作这样难度的手术”,但很明显,中国绝没有那么多如此资历的整形医生。
流言
不粘锅的出现,为健康少油的烹饪提供了条件,也使炊具清洗变得更加简便。然而在不粘锅走进生活的同时,对于其涂层安全性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息。不粘锅涂层,尤其是特氟龙涂层,高温下会分解出有害物质进入食物,虽然量很小但是会积累在人体内。
真相
这个流言是假的!只要适当控制烹调温度,就不用担心不粘锅的特氟龙涂层分解出有害物质,可以安全地使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论证
特氟龙:大部分不粘锅的武器
不粘锅和它所使用的涂层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最早的不粘锅材料是聚四氟乙烯(PTFE),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特氟龙(Teflon),这种材料于1938年由杜邦公司的工程师罗伊?普朗克特发现。当时,他正尝试制作新的氯氟碳化合物冷媒,却意外地发现四氟乙烯在高压储存容器中发生了聚合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具有高度的耐腐蚀性,绝大多数强酸强碱(包括王水和氟锑酸在内)、强氧化剂和还原剂都奈何不了它,因此特氟龙又有另外一个外号——塑料王。
然而,真正让特氟龙进入炊具领域的却是它的另外两个性能:超低的摩擦系数和表面能。特氟龙的摩擦系数在所有塑料中是最小的,它的表面能在所有固体材料中也是最低的,这些性能都使得其他物质很难在其表面附着。凭借这两个绝对优势,特氟龙占据了不粘锅涂料的大部分市场。近些年来,除了特氟龙以外,其他类型的不粘涂层也在发展,日本的大金(Dakin)氟涂料、美国的华福(Whitford)涂层以及陶瓷涂层都逐渐被市场接受。不过,特氟龙依靠其极佳的性能和较高的性价比依然占据着不粘锅市场的主要地位。
特氟龙会释放有毒物质吗?
不粘锅为烹调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对于特氟龙涂层的安全性很多人却总是放心不下。那么,它在使用中到底有没有可能释放有毒物质呢?
聚四氟乙烯在常温及常态下具有非常稳定的理化性质,但考虑到炊具都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因此其高温下的安全性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根据杜邦公司资料显示,使用特氟龙不粘涂层的炊具在常温至260℃(550°F)的温度范围内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当温度超过260℃时,涂层逐渐向不稳定状态转变,当温度超过350℃(660°F)时会发生分解。
在日常的烹饪方式中,温度较高的爆炒通常也只会达到200℃左右的温度,即使采用油炸的方式,油温一般也不会超过250℃,因此在正常的烹调中,不必担心涂层分解释放有害物质。而且,常见食用油的烟点多在200℃~250℃之间,如果真把锅烧到足以让涂层分解的温度,首先需要考虑的恐怕是油脂分解产生有害物质了,这样的饮食习惯自然也不健康。
如果真的对特氟龙涂层进行过度加热,吸入其释放的烟雾可能会引起类似流感的症状,症状包括寒战、头痛、发热和咳嗽等,这种情况被称为“聚合物烟雾热”(Polymerfumefever)。这些“聚合物烟雾”还可能对某些鸟类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可导致鸟类死亡。不过,这种情况要把涂层材料加热到300~450℃才会发生,除非把不粘锅长时间空烧否则很难做到。不粘锅导致“聚合物烟雾热”的情况极少发生,在2012年的《英国医学期刊?病例报告》(BMJCaseReports)上刊登了一个这样的罕见病例,不过它的发生条件也决不属于“正常使用”的范畴:当事人在烧热锅打算准备午餐时睡着了,并且一睡就是5个小时,醒来时才发现厨房已经被烟雾包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需要担心“聚合物烟雾热”的发生。
不粘涂层的生产原料会导致畸形和癌症吗?
除了聚四氟乙烯本身,对特氟龙不粘锅的安全疑问还有部分来自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加工助剂——全氟辛酸(PFOA)。有报道称,这种物质可导致癌症,并与出生缺陷有关,这一点需要担心吗?
全氟辛酸是一种碳链中的氢被氟原子全面替代的有机酸,它在工业上用于氟聚合物的生产,不过在最终产品中只有极微量的残余。全氟辛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确实将它与癌症或出生缺陷的风险增加联系在了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工厂职业暴露或水源受污染的情况,而并没有证据表明特氟龙涂层成品中极微量的暴露会增加风险。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及美国癌症学会(ACS)都指出,虽然全氟辛酸可能有害,但消费者接触到的特氟龙和同类氟聚合物产品本身都不需要担心。
而且,全氟辛酸现在也已经不再用于不粘锅涂层生产了。在2011年底时,所有的不粘炊具都实现了去PFOA化,只要是2012年及之后上市的特氟龙涂层炊具,都不会再使用全氟辛酸。
涂层掉了怎么办?
有机不粘涂层的性能虽然强大,但它们确实不那么耐磨。随着不粘炊具使用时间的延长,涂层多多少少都会受损,甚至出现剥落的情况。
当你正常使用的时候,无须担心涂层剥落带来健康风险。常温下聚四氟乙烯的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吃进了少量涂层微粒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过涂层一旦剥落,不粘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清洁起来也会变得麻烦,因此还是小心地使用这些不沾炊具吧。
基本上,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很大程度上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
不在非正常情况下过度加热不粘炊具;在使用完不粘炊具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洗涮不粘炊具的时候尽量使用软布条擦拭,避免使用硬度较大的钢丝球去刷洗炊具内壁,同样在炒菜时尽量使用木制或合成材料的锅铲,避免刮伤内胆。
目前看来,只要适当控制烹调温度,不粘锅的特氟龙涂层就可以安全地使用。与其担心特氟龙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在改进烹饪方法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上,这样对改善健康也更有帮助。
流言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步行或者骑行上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能有利于你的心理健康。
真相
这个流言是真的!调查发现步行或者骑车上班的人比驾车上班的人幸福感得分更高。尤其是,比起步行或者骑车的人,驾车上班的人感觉处于持续的压力中而且无法集中精力的可能性要更高。
论证
研究者们分析了英国接近1.8万名通勤者的信息。这些通勤者回答了关于自身幸福感的问题,比如是否会感受到无价值感、不愉快,或者最近几周内有过几次失眠的夜晚。根据这些问题,研究者为每个参与者的幸福感打分。在1991年至2009年间,参与者在至少连续的3年内完成了调查。
调查发现步行或者骑车上班的人比驾车上班的人幸福感得分更高。尤其是,比起步行或者骑车的人,驾车上班的人感觉处于持续的压力中而且无法集中精力的可能性高13%。即便研究者考虑了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其他因素,诸如家庭收入、总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子女,结论依然成立。
研究还发现,由驾车转为步行或者骑车的人倾向于感受到幸福感上升。另外,通勤时间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之一、东安格利亚大学诺威治医学院的亚当·马丁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用于驾车上下班的时间越长,人们的心理健康越差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人们步行上班时花在路上的时间越长感觉越好。”而这些结论与前期认为锻炼能够改善心情的研究是相符的。
当人们评估旨在促进“积极”通勤(比如城市自行车计划)的城市计划的成本效益时,步行和骑车上班的潜在好处应当被纳入考虑,研究者们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还发现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幸福感得分也高于驾车上班者。“你也许认为(公共交通)服务中断或者通勤者拥挤之类的事情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压力。”马丁在一份声明中说,“但是公交车或列车也为人们提供了用于放松、阅读以及/或者社交的时间——而且往往人们还需要步行到车站——看来这能够提振人们的情绪。”
这一最新的研究结果与最近来自英国的另一项研究矛盾。那项研究发现,步行上班的人对生活的满足感较低,骑车者要比驾车者更加焦虑。然而早先的研究仅仅考察了通勤者在某个时点的状况,这在设计上不如新的研究严谨,后者对参与者跟踪了一段时间。另外,新的研究还考察了由驾车转为步行或者骑车者的情绪变化。
2011年来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调查数据表明,67.1%的通勤者上下班的主要方式是汽车,17.8%的通勤者使用公共交通,10.9%步行,仅有3.1%的通勤者骑车。在积极通勤或者公共交通没那么主流,以及步行或者骑车上班更加困难的国家,研究结论是否仍然适用,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