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露从今夜白的下一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君子之交淡如水下一句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
  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