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美文
签名
个性签名情侣签名哲理签名搞笑签名超拽签名心情签名女生签名男生签名伤感签名
口号大全
口号标语销售口号服务口号宣传口号安全口号企业口号军训口号班级口号运动会口号
文学百科
十万个为什么好句子诗词默写说说大全面试技巧流言蜚语阅读答案历史解密文史百科生活百科座右铭造句大全科普知识谚语大全绕口令经典台词
网名大全
超拽网名游戏网名繁体网名微信网名情侣网名女生网名男生网名个性网名伤感网名
作文大全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优秀作文话题作文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表白的话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鬼故事成语故事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纯真年代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原创歌词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写景散文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综合文章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工作计划

雨中黄叶树 爱读者文摘

发表时间:2016-06-26  热度:
  雨中黄叶树,树下白发人。
  
  每日吃午饭都要经过王叔儿子的风衣店,他总是在店门口树下和棋友们热热闹闹下象棋。我总会凑上去给七十岁的老人支招,一旦他赢了,只笑得假牙快掉出来,他便用手安好。口水也乐得滴在棋盘上。棋友们从不在意,三下五除二又摆好一局。
  
  认识王叔十年了,人是老了,可他棋艺未减。他是某科学院的退休职工,三年前为儿子娶了个漂亮的媳妇,乐得合不拢嘴。
  
  而昨天,我路过那儿,只见王叔站在树下发呆,手里捧着一个茶杯,瑟瑟发抖。“叔,怎么不下棋啊?”“儿媳妇把棋扔垃圾箱里了,说耽误生意。”我顿时惊讶无语。
  
  佛说,相由心生,千真万确。三年前如花美貌的她端坐在老板桌后,扭动转椅,不知是无聊,也不知是气派,她瞪眼不语,看着我和姜叔说话,脸上没有少妇风韵,却多了些许横肉,仿佛全国人民都对不起她,满脸……阶级斗争。
  
  我吓得慌张逃走,怕她因我问及其公公不下棋之由而生怒,其实早已嗔恨我们十多位姜叔的棋友了。
  
  没逃几步,我忍不住回头望了老人一眼,他依然在树下孤独地抖索着,左转一圈东张张,右转一圈西望望,我心里猛地一酸,又想起去年寒冬的一个早晨,王叔穿着灰色的好似关东军败兵下来的旧大衣,站着不太正规的马步,双手托起他儿子店铺的卷闸门,那一幕,背影,那一幕,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又好似拼命杨三郎的英魂所在,我真那么想。“王叔,这么早开门啊?”我问。“给儿子打工啊!他是老子,我是儿子,他搂着媳妇睡觉,我在这挨冻!”“他不搂媳妇你搂啊?”我笑了,“你这坏蛋!”他骂了我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无语。
  
  秋雨冰冷地飘着,黄叶儿零乱地打在白发老人头上,身上……
  
  我下意识用手捂住脸,很凉,人比秋,谁更凉?老人还能活几年?下棋是不是他唯一的精神快乐?每次用退休金给孙女买饮料,我总是不忍心收钱。
  
  我怎么了?
  
  天真的很凉,我的眼里是凝结的霜。树叶儿千片万片在风中旋飞,它们恋恋不舍,终究叶落归根,在树下堆叠成壮丽的叶冢,叶儿把生命燃烧成了火,尔后灿烂地死去,一片片离去,一片片疼痛,树下的老人不懂诗词,他也许只能在秋风里瑟瑟发抖,把自己满头白发任秋风抓乱成杂草,棋盘上指点江山的矍烁精神,待死后默默地埋入土中。  这些天天气骤热。
  
  清晨起来,翻开日历,今日夏至。
  
  哦!日子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夏至又到了。
  
  夏至一到,很快就入暑了,真正的盛夏也就宣告来临。
  
  夏至一到,就是“日长夜短”了,早上五点不到天就大亮,下午七点以后天色才开始渐暗下来。
  
  夏至一到,气温就会变得很高,树上的知了也就开始整日整日地高声叫唤。
  
  夏至一到,麦熟杏黄,田野一片金黄。油菜籽成熟了,田埂、沟旁、河滩的蚕豆子也老了,夏收即将开始。
  
  夏至一到,大人、孩子就可以在户外‘乘风凉’,下河浜‘嚯’冷浴了……(无锡人把洗澡读成‘嚯浴’)
  
  记得孩提时,到了夏至前后,学校里就要开始忙学生的期末考试,这时候,我的父母总是很少有时间照顾我,所以,我常常会被送到堰桥乡下奶奶那儿。
  
  奶奶家在无锡北乡堰桥的尼姑宕村。
  
  村子不大。大概因为村东头有一个小小的尼姑庵,所以村子的名字就叫尼姑宕了吧!
  
  虽然奶奶早已不再种田,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时不是忙着养鸡养鸭,捻线做鞋,就是忙着在自家的坟头地里种点油菜或蚕豆、黄豆;此外还要忙着烧香念佛,很少有时间管我。
  
  夏至前后,正是收蚕豆割油菜籽的时候,奶奶就更没有空来管我了。
  
  不过,农村大忙,学校就会放忙假,这个时候,村子里的阿山哥和他的小伙伴们,也都闲在了家中,所以,常常是村子里的阿山哥他们带着我玩……
  
  没有人管束的我,每天就像乡下野丫头一样,穿着奶奶亲手缝制的花布圆领衫和花布裤头,偷偷跟着阿山哥他们去野地里挖野荸荠,拔野甘蔗;跟着他们去村西外的坟头地里捡蚕豆子,拾麦穗,拔芦根,捞野菱角……
  
  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到乡下去,奶奶总是不让我穿城里带去的小花花裙,总是让我穿她亲手缝制的那一套碎花布圆领衫和短裤头。大概是因为乡下女孩子都不穿花花裙吧?!也可能是为了省俭?
  
  我喜欢跟着阿山哥他们去野地里挖野荸荠,拔野甘蔗。
  
  现在的孩子啊,是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想想我们那时候,和现在的孩子恰恰相反,是不知道自己不想吃什么,只要能吃,就没有不吃的。
  
  其实,阿山哥他们所说的野荸荠,也就是一种野生植物的块茎,只有花生米粒一般大小。
  
  那野甘蔗也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杆子,它的叶子有点像大青叶,秆子嚼在嘴里很酸很酸,嚼过后,嘴里会泛出甜津津的味道来。
  
  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些野生植物的名字,只记得那野荸荠外表黑乎乎的,上面还有像毛芋头一般的毛,去了皮就是白生生的米子,吃到嘴里如荸荠一般甜甜的脆嫩,还有一股子土腥味和生腥味。但是,因为阿山哥他们说好吃,所以我也就觉得好吃。
  
  我最喜欢跟着阿山哥他们一起去坟头地里捡蚕豆子。
  
  出了村西口,大约走一两里地,就有一片坟头地。
  
  那时候,村里许多人家的蚕豆都种在这块靠着河浜的自家坟头地里。
  
  记忆中,那片坟头地很大。坟头地的旁边,有一湾小小的河浜,河浜里长着许多野菱、菖蒲、和叶子锋利的甘稞(?);河浜的岸边杂草丛生,里面长着许多野甘蔗和野荸荠。
  
  沿着河浜有一条小路,路旁长着几棵不太高大的垂柳。
  
  天气总是很热,无边的田野上总是没有风。虽然还没有到真正的暑天,可头顶上的太阳总是热辣辣的灼人。
  
  成熟的麦子还在地里,金黄金黄的;灼热的阳光下,那一大片望不到头的黄澄澄的麦子,放出浓浓的炒麦粉的香气。
  
  村西头的坟头地那里,每家的蚕豆秸都已经拔光,但是,仍然有好些从豆荚里爆裂出来的蚕豆子洒落在地里。
  
  每次,阿山哥他们都是让我拎着小竹篮,站在河浜边的小柳树下,并嘱咐我乖乖的不要乱跑。阿山哥说了,我是城里人,不能晒太阳,生了痱子和疖子,他就会挨骂。
  
  阿山哥安顿好我以后,自己就带着他的小伙伴们,光着上身,下地里捡蚕豆了。他们把捡到的蚕豆用脱下的衣衫兜着……
  
  常常是捡着捡着,阿山哥他们就会窜到河浜里去拔芦根,采野菱。
  
  刚从水里拔出来的芦根一节节的,雪白雪白,粉嫩粉嫩,小嫩藕一般;刚从水里捞出来的野菱盘,如同一朵朵水灵灵的绿色花儿,菱盘下细细长长的根须上,挂着一只只小铃铛一样嫩绿嫩绿的小菱角,剥去皮的菱米籽鲜嫩鲜嫩的,还有一股淡悠悠的清香。
  
  也用不着洗,不一会儿,我就跟着阿山哥他们大嚼起了嫩芦根和嫩野菱。
  
  嘿!至今都记得,在那样热的天气里,嚼着白嫩白嫩的芦根和野菱米,感觉特别的清甜、爽口、鲜洁、水嫩。
  
  阿山哥他们在拔芦竹根和捞野菱盘的时候,常常会同时带出来大水蛇。这时候,我就会吓得尖声哭叫起来。于是,阿山哥总是一边高声叫喊‘毛头!不怕!’,一边拎起蛇尾抖动起来,然后,再远远地扔到河浜的另一头去。
  
  后来,阿山哥告诉我,看见蛇不用怕,只要抓住蛇的尾巴倒着抖动,蛇就散了架,不能活了。
  
  可是,至今我还是怕蛇。
  
  乡下孩子做事就是麻利。很快,不仅他们自己的衣衫里都兜满了蚕豆,就连我那小竹篮里也装满了一粒粒碧绿生青新蚕豆。
  
  这以后,只要是晴天,我都会把奶奶炒熟的蚕豆装满圆领衫前面的小口袋,然后,站在东村头尼姑庵前那两棵高大的香樟树的浓密树荫下,一边嘎嘣嘎嘣的嚼着香喷喷的蚕豆子,一边看阿山哥他们在尼姑庵门前的河浜里‘嚯’冷浴。
  
  香樟树枝上,知了“吱啦!吱啦!”地叫个不停,阿山哥他们在河浜里撒欢地‘嚯’着冷浴。他们一会儿仰躺在水面上大喊大叫,一会儿“贼没头功”(潜水),沉到水里无声无息。
  
  ‘嚯’过冷浴,阿山哥他们就会赤着膊在树荫下掼铜板、打弹子。他们就是用捡来的蚕豆子做输赢的。
  
  每次,阿山哥赢了蚕豆,都会塞进我的小口袋里……
  
  哦!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回想起来,却犹如就在昨天(美文网 )。
  
  如今的孩子,是决不会在夏至这样热的天气里,奔跑、撒欢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上了,更不会去拾麦穗,捡豆子!他们也决不能想象,头顶热辣辣的太阳去野地里挖野荸荠,折野甘蔗,拔野芦根,采野菱角是什么样的滋味,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趣味,还有那份带着浓浓乡野味道的纯真、质朴的感情……
  
  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知道:夏至一到,麦熟杏黄,蚕豆子老了,夏收开始了,农村里要大忙了呢?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生活,可在30多年前,对我们老家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来说,仿佛只是神话传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话,读来琅琅上口,仿佛那种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可是,正如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西北风”新民歌所唱的“大风从坡上刮过,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一样,我的家是黄土高原上甘肃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山村。
  
  40多年前,刚从爷爷奶奶家分家时,我的父母亲用最廉价的黄土先筑成土块,再垒成2个窑洞,四周筑上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家。当时,正是吃“大锅饭”的时候,上工时,是几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可劳动积极性、种出的粮食并不跟劳动的宏大场面成正比。劳力多的人家,挣的工多,分粮食时,是两个人抬着的;可我的父母拎只口袋就足够了。因此,一日三餐就是五谷杂粮加酸菜,不挨饿就不错了,根本不用想盖房子。
  
  上世纪80年代,党的改革的春风也吹绿了小山村。先是整个社分成几个组,再后来是土地承包到户。我和弟弟们也分到了地,一家人地多了,父母早出晚归地在地里耕种,我和弟弟在上学的同时,也帮父母亲干农活。这样,忙碌一年,小麦就有4000多斤,再加上土豆、高粱、玉米等,粮食吃不完,就粜出去换些钱;再养几头猪卖钱。渐渐地,手里有了些钱,一个窑洞终于被砖瓦房代替了。这样,“楼上楼下”的“楼”才刚刚起步。
  
  90年代开始,社里去外面打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家也开始打“水窖”蓄水,这样饮用的水比涝坝里的水干净多了。利用一个冬季,我们弟兄几个在河里淘洗沙子,去社里的石峡里拉来大石头,再买来水泥,打了第1个水窖。
  
  1993年,乡里争取了政府投资再加上农民自筹资金,各村男女老少一齐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当年冬季,社里通了“电”,小山村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用煤油灯的历史。紧跟着录音机、电视机逐渐在社里多了起来。
  
  至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才实现了“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的第1步。
  
  1998年,我到上海来打工,打工的公司,员工宿舍里都装有201卡电话。可家里没电话,跟家里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就是写信,遇到有急事就是拍电报。社里人打电话,要专门到二十里远乡镇上的邮局排队。
  
  2000年,社里一户人家装了“无线电话”。 社里有电话了,这可是件大事!在外面打工的相互转告。这样,天南地北的,都可以随时听到家里人的声音,有什么事,打一个电话就很快知道了。可500多人的村子只有1部电话是忙不过来的。平时是这样打电话的,先打通再挂断,等主人叫来接电话的人,再打过去。刚开始是主人亲自跑去叫,后来是用大喇叭通知。可是,信号不好,打电话的人多,再加上有时停电等原因,往往是这边打电话的人,打了半天打不通,只好放弃。那边接电话的人,等了半天,等来的往往是别人家的电话。最后,只好失望地回家。尽管这样,可还是隔三差五地打电话回去,主人家也是按照接听1次电话1元钱收取服务费。至此,社里才实现了“电灯电话”的 第2步。
  
  2005年春节,我家里终于装了“无线电话”,联系更方便了。在外面打工的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机跟远在几千里之外的父母亲说话。同时,家里的另一个窑洞被挖掉了;得到政府“母亲水窖”项目的资助,打了第2个水窖,解决了人蓄饮水的问题。至此,家里才实现了“电灯电话”的第2步。
  
  农家人不用再“上粮”了,种地还有补贴,小孩子上学也不交学费了。小山村的子孙们南下广东深圳,北到东北,东到上海等,走得更远了。比起曾经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见识多了,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里拓宽延伸了公路,跟外面的联系更方便了。社里,摩托车多了起来,不少的人家买了三轮、四轮农用车甚至是卡车跑运输。有好几家人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社里,终于实现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
  
  在家里,两个弟弟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分别在同一个镇上买了两层的“小洋楼”。
  
  至此,家里才完全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
  
  随着党的“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相信,西部农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