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滉是谁呢?李滉其实是朝鲜李朝的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滉既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持反对观点,又对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表示排斥。李滉认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才是真理。李滉于1501年出生在庆尚北道礼安县,两岁时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由于贫苦与丧父使得他成为被他人轻视的对象。在这样困境中,李滉的母亲对于他的教育依旧十分严格,要求他不但要品行端正,而且还得专于学问。于是那时开始李滉便对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12岁便开始学习《论语》,20岁正式学习《易经》和宋明理学。1523年,22岁的李滉在成均馆开始学习更多知识。
1527,李滉中举,被任命担任过户曹佐郎、正言、承文院校里等职位。然而就在他官途一片坦荡的时候,由于对朝鲜中宗时期的党争感到厌倦,李滉主动提出告老还乡。1534年,李滉重返成均馆后又重新任职。据史料记载,李滉一生一共担任过140多个职位,有79次离任是因其主动辞官。李滉坦言道,这是为了"使自己品行端正"。在任官期间,李滉发展并完善了朝鲜的绍修书院。年过半百时,李滉隐居在陶山书院处,并自称其号为"退溪"。在朝鲜明宗时期,由于明宗多次邀请,李滉于67岁时重返朝政,在这段期间李滉编纂了著名的《圣学十图》。李滉于1570年逝世,谥号文纯。
朝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滉,一生做出了不少功绩,其哲学思想和优秀著作令无数学者政治家学习借鉴。在文学领域,李滉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李滉对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很是推崇。他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着的,他主张人们放弃"人欲",遵从"天理"。在李滉的眼中,"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不尽相同。"四端"可以理解为"天理",但是"七情"却不等同于"人欲"。李滉认为,"七情"包括了人的大部分感情,有着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人欲"则一定是"恶"的。因此,"天理"和"人欲"便是相互对立的,两者是不可并存的。
他认为,读书、修养的主要目的就是祛除"人欲"。这个观念折射出了当时李朝当权者的利益及思想。李滉独特的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理欲观使得在位者们纷纷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日本朱子学也对其思想加以研究学习,因而其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李滉在韩国可谓家喻户晓,李滉的影响之一便是韩国政府为了表达对这位出色的思想家的纪念之情,在其印制的第三版的1000元的韩元上,印上了李滉的头像。此外,在首尔特别市的钟路区的北部也有着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在跆拳道中,有一种名为退溪套路的打法也是以李滉的号来命名的。
宗喀巴十分著名的原因除了他对佛法的钻研以及德行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西藏地区的佛教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很多佛教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处于崩溃的边缘,佛教的各个流派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宗喀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且创立了纯粹的黄教,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那么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为了能够让佛教恢复到原来的声望,宗喀巴一直四处请教,吸收各个流派各位大师的长处,在此之后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他认为修行的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要求他们不能像其他普通人那样世俗,对于不能吃肉、不能淫乱的清规戒律应该一直施行下去,至于结婚生子等行为更是绝对不能做。
另外宗喀巴的宗教改革还包括避免原本世俗主对佛教的操控,应该和各个地方都建立良好的施主关系,将原本的经济依靠放到这些施主的身上,这样一来才能够摆脱政治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规定了僧人的修习方式。在他看来修行是要按部就班一点一点的深入,先进行显宗的修炼,之后再来学习密宗的佛法,先进行思考之后再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修习。这样一来就能更好的铲除原本佛教的各种弊端。
宗喀巴是西藏等地非常著名的一位高僧,在人们的信奉之中他也同活佛有着同等的地位。自从九岁开始学习佛法后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还创立了不同于其他教派的黄教,因此宗喀巴在人们的心中是十分伟大的,在他去世的时候人们也非常希望他可以成佛,那么宗喀巴怎么去世的呢?宗喀巴怎么去世的这个问题在一些资料中也有着详细的记载。当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可是却依旧为人们讲道传法,在一次讲道的过程中,人们突然看到天上出现了缤纷的彩虹,他们将这种情况看成是宗喀巴去世的征兆,而宗喀巴果然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人们更加信奉了这种说法,也觉得他这是在为自己的去世离开做准备,在此之后他还去拉隆大寺中祈祷。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浑身非常的痛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人们看不出他和平时有任何的不同,但是却也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宗喀巴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都交给了弟子,并且对所有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忠告,希望他们可以严守自己的本心。
直到十个月的时候人们才见证了宗喀巴是怎么去世的,他对佛祖进行了供养之后,在当天的晚上还主持金刚经的诵读,五天之后他依旧像平时一样盘着双腿修禅,可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的呼吸就悄悄的停止了。同时人们看到他的身体仿佛回到了十六岁,而且许多人都见到他的身体有了许多的光彩,这个时候宗喀巴已经去世了。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公元1592年的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是蒙古帝国创立者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达延汗之七世孙,因而毫无疑问,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成员。正因为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他在位之时,为恢复蒙古帝国的统一强盛,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而不遗余力,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公元1604年,十三岁的林丹继位。少年天子继位之初便遇到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困境。
首先,蒙古汗权不振已久,林丹汗所能支配的只有辽河套的察哈尔部,蒙古南有大明王朝的统治势力,而东面的女真族也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迅速走上统一强盛之路,周边强敌环绕,蒙古国要崛起,谈何容易。不过,由于林丹汗是黄金家族成员,他的统治还是得到了相当一部分草原部族的拥护。于是,为了实现草原部落的统一,林丹汗首先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施政举措,确保军政大权掌握在大汗手中,待自己的实力和威望都有所提升之后,他首先发动了南征大明的战争,在与明朝的数度交战中慢慢提高蒙古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十余年后,北元的政治力量终于崛起,此时,后金国王努尔哈赤为征伐大明,有意拉拢林丹汗共同举事。深知努尔哈赤野心的林丹汗断然予以拒绝,由此而与后金交恶。在其后的十余年间,林丹汗放下旧怨,和明朝结盟,并与后金展开了漫长的征战,至公元1634年,林丹汗兵败逃亡至青海,不久即病逝。
满清历史典籍上,记载有关清太宗皇太极击败林丹汗的辉煌战绩。公元1632年3月,皇太极亲自领兵第三次远征察哈尔林丹汗,并传令之前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率部前来参战,共同征伐北元。一时间,十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蒙古草原,一场恶战即将打响。四月间,蒙古科尔沁、札鲁特、阿苏特等部的部长及主帅领大队人马会集于西拉木伦河岸,十万雄兵整装待发。数日后,皇太极率领后金大军越过兴安岭,驻守都埒河,开始商议排兵布阵大计。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太极击败林丹汗一战,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遇到过一些阻力。比如大军驻扎都埒河畔当夜,镶黄旗有两名蒙古族部将偷马出逃,将后金大军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使林丹汗对此一战有所准备,因而皇太极的偷袭计划并未能得逞。